English

规定之外的写作

2001-02-14 来源:中华读书报 祝勇 我有话说

读书随笔,如同兴奋或惶恐,哈欠或失眠一样,都是读书的副产品。

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读书中得到快感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,号称读书人的并不少,但相当多一部分将读书视为一件不得不应付的苦差使,是成为“人上人”之前必吃的“苦中苦”,便以一种“一不怕苦,二不怕死”的精神去面对,悬梁刺股,孜孜以求。精神固然可佩,却亏待了好书,也亏待了自己。读书固然是件神圣事,但它的本质意义却蕴含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,在成为获取知识的阶梯的同时,也是一种重要的生命体验。当然,好书屈指可数,好的读书人更是稀有动物,两者相遇的概率,几乎等于火星撞地球。寻寻觅觅,终还是有的,有读书随笔为证。

与求知之旅的完全程序化相对应,许多人在读书时留下的文字见证中,很难找到束缚与羁绊的痕迹。这样,他们既可以摆脱铁板一块的学术话语模具,又可以超越时代语境的围困,从而循着自己的心灵河床行走。一位书生的话在我这里得到共鸣,“在这个问题上,昔日的求知者如果有什么幸运的话,那正是由于他们直觉地简化了思想之旅的许多手续,使其直接听命于自己的精神要求。所以,当他们说,平平淡淡,简简单单,只发明个‘本心’就够了的时候,那所表明的,其实都是安排自己的生活秩序。”(周勇等:《书本上的灰尘》,载《读书》2000年第5期)读书是对历史上与现世中的所有文明的检阅,如果这样说显得太严重了,那么它应该是一种智慧的对话,至少也是借别人的脑袋想自己的事。在这其中,无疑双方都需要一种诗性的智慧,以及一颗不受摆布的内心。遇上一位真正的读者,写作者的工作才算真正完成。

读书随笔就是这种阅读过程中留下的痕迹。它的诞生同样不受规范的限制。它不是图书评论,不是规矩文章。可能仅仅牵涉到书,或发端于某本书,最终离“题”万里;它可能写在书角、烟纸的背面,或者笔记本上;当然,它也可能是沐浴焚香之后的产品,为的是好玩,和痛快。真理常常蕴于游戏当中。发表与否不十分重要,更不靠它评职称,它只与心灵的痛痒以及视线的角度有关。相对于庞大精密的语话体系,个人化的东西往往是好东西。书可以规定怎么写,却无法规定怎么读。这正是阅读的意趣所在,也是思想的希望所在。

(本文是作者为时事出版社《对快感的傲慢与偏见———中国读书随笔菁华》所作的序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